冯友兰先生是一位哲学大师,死后葬在著名的万安公墓,哲学深奥有智慧,那么殡葬需要哲学吗,需要的,我们为什么要有殡葬仪式、有墓地的出现,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部分,重视死者,儒家讲究礼,祭祀之礼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冯友兰先生的著作里没有专门关于殡葬哲学的作品,但是从他的哲学书中,你总会发现哲学不仅给人以生活的启迪,还有对死亡的认知,墓地,是一个生死相连接的地方,格外重要。有时间可以去万安公墓祭拜一下冯友兰先生,也可以买来他的哲学书读一读。好了,下面就先介绍一下中国伟大的哲学家,冯友兰先生。

冯友兰先生像

人物介绍

冯友兰(1895.12.04~1990.11.26),字芝生,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。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。1918年,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。1924年,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师从约翰·杜威。回国后,历任清华大学教授、哲学系主任、文学院院长,西南联合大学教授、文学院院长;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,第六至七届  著有《中国哲学史》、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、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、《贞元六书》等,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,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,称誉为“现代新儒家”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,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,享年95岁。

学术理论:

1923年,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,完成了博士论文《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》(又名《天人损益论》),在此文中,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损道,第二类是益,第三类是中道。人为的事物,其存在必倚于人,与天然的恰相反对”,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,而力反人为境界,是为损道派,如中国古代主张“绝圣弃智”、“绝仁弃义”、“绝巧弃利”之老庄即是典型;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,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,是为益道派,如主张改造、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“人力胜天行”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;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,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,是为中道派,此派当以主张“天人合一”的儒家哲家为代表。

万安公墓图

人物小结:

1980年-1989年,完成七卷本的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,1981年,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《三松堂自序》,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,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。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,人世沧桑,于1990年11月26日,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。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、哲学家,是对中国学术史、中国思想史、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