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死人与活人争土地令人担忧

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,若人死后都要占一块墓地,则若干年后,我国耕地面积将面临危机。

下面粗略地算一笔账:

(1)假定我国有13亿人口(2014年年末,全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.68亿人);

(2)假定我国平均寿命为75岁(中科院: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4.9岁);

(3)假定每人去世后,平均建一平方米墓地(不包括配套设施面积)。

根据上述保守数据,75年后,耕地面积将减少13亿平方米,相当于减少195万亩土地。

实际上,不少人的墓地远大于一平方米,据说有一位领导的墓地高达150亩(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)。

有史以来,死去人的累积数永运大于活着的人,而且差距会愈来愈大。

根据联合国统计署所公布的数据进行的计算。把人口数乘上估计的死亡率便可以得到从公元前40,000年直到现在已经死亡的总人数,这大约是600亿。而现在世界上的人口,才只有60亿。这种对世界过去人口的估计当然是不准确的,但死去的人会愈积愈多,这是事实。

试想,如果死去的人都要占一块土地,则活着的人以后只能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了。

二、毛泽东带头在《倡议实行火葬》的倡议书上签名

1954年,当毛泽东在杭州看到西湖周围有大大小小许多坟墓时,很忧虑地说: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。

1956年4月25日至2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会议休息时,秘书把一份折子送到毛泽东手中。毛泽东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份《倡议实行火葬》的倡议书。

倡议书中写道:“土葬占用耕地,浪费木材;加之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作礼法,常使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。实行火葬,不占用耕地,不需要棺木,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,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”,“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请在后面签名。凡是签了名的,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。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”。

毛泽东看完倡议书后,满意地点点头,连声说:“好,好。”随即拿起毛笔,写下了“毛泽东”3个大字,接着写上了当天的日期“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”。之后,朱德、彭德怀、康生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彭真、董必武、邓小平等136人先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。

这是建国后第一份中央一级实行火葬的倡议书,也是古今中外规格最高、规模最大的一次火葬大签名。

毛泽东有一次对吴旭君(原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)说:“你在我身边工作了这么久,离我又这么近,都不能理解我呀。我主张实行火葬,我自己当然不能例外。我在协议上签了名的。 ”

“你还订了什么协议,跟谁订的? ”吴旭君惊奇地问。

“和中央的同志们,在怀仁堂签的名,不信你去查。照此办理大有好处,留下我的遗体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啊。 ”

综上所述,毛泽东生前应该是极力主张实行火葬,不留遗体的。

2013年,《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〈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〉的通知》(中办发[2013]23号)中指出:

无论是在火葬区还是在土葬改革区,党员、干部都应当带头实行生态安葬,采取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节地葬法,积极参与骨灰撒散、深埋、不留坟头,减少土地等资源消耗,促进提高生态节地安葬率。鼓励党员、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。

三、死不留灰中国历史第一人

在《周恩来的六无":无墓无碑无子女》一文中指出: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。没有灰,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,也就没有碑和墓。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:生时鞠躬尽瘁,死后不留麻烦。

“死后不留麻烦”值得每人仿效。为人民服务是为话着的人服务,并不是为死去的人服务。

周恩来不仅自身不留骨灰,他还“平祖坟”,深埋地下,还耕于民。

党外人士黄炎培是“平地深葬”的倡始人。

1958年初,毛泽东收到黄炎培的一封信,信中说:“我最近写了一篇《试倡平地深葬》文,认为一般采用土葬法,把很好的可耕地为埋藏死人而浪费,这种不合理的风俗习惯,应按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,予以改变。

毛泽东当即写了批语,要秘书打电话给黄炎培,表示感谢,表示赞成这个意见。

黄炎培所说的“平地深葬”,就是把尸体深埋1.5米以上,面上没有坟堆,照常可以耕种。

为了推行这个主张,黄炎培从自身做起,把自家历代祖坟,全部平地深葬,把地赠送给农村合作社。

2月28日,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又提到“平地深葬”一事:“一个月前赐书中论及深葬事,适获我心,将来适当时机,可能推广实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