殡葬,关联祭祀,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部分,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史。人死为大,入土为安,这不仅彰显人伦道义,更体现人类文明与进步表现形式。虽然时代进步了,作为现代人,我们大都是无神论者,但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和逃脱自然生死定律法则。无论伟大与平凡,从达官贵人到平头百姓,人生的最终归结终究是承前启后,盖棺定论,入土为安。由此,殡葬将与时间一样,长期得以在社会现实中存在,是绝对不可能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。

然而,殡葬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,也悄然发生一些变化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由于土地资源的日趋紧缺,活人与死人争地现象进一步显现,加之生态保护需进一步完善,公墓式殡葬也从城市悄然走向农村。公墓,顾名思义,由原先的家族式零散墓地,转变成集中式公共墓地。连片开发,统一格式,集中管理,乍一看,既节约了土地资源,又美化了环境,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。为此,也就出现了有些地方政府强行平坟,集中迁入公墓;安葬公墓由政府奖励,对私自修坟安葬墓地受罚等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政策。

按中国传统习俗,祭祀扫墓往往不超过五代。也就是说,超过五代开外的墓穴就很少有后人祭扫了,因此,祖墓也就成无主荒坟。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诸多因素,无主墓也就自觉不自觉被平整,从而又恢复到原始自然生态。几千年的殡葬传统方式延续至今,但现代人到荒郊野外,古墓星稀,很少能找到百年以上的墓穴。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殡葬方式和自然平整更迭,中华大地没有因几千年的繁衍生息,变成为遍地墓穴,活人无地的场景。而现代人自嘲墓地紧缺,后人将死无葬生之地,那不过是杞人忧天,庸人自扰,无病呻吟罢了。或者是为了眼前利益,大搞土地开发,与死人争地找到一种托辞而已。

再回头看看现今连片开发的公墓,少则数亩,多则数十亩,甚至上百亩,全是水泥堆砌。虽有几行绿树,终究遮挡不住一片白色,苍凉凄景。这样的规格公墓,入墓安葬者前赴后继,少大型一点的墓地,待安葬满员,恐怕要跨度数十年时间,这无疑比单一式墓穴自然平整,自然恢复生态延长了周期。由于公墓全都用水泥浇铸,也增加恢复自然生态的难度。一个家族式单一墓穴,百年后就能自然得到平整,恢复原生态。而公墓恐怕要数百年才能恢复自然原生态。从短期来看,公墓是节约了土地资源,美化了生态环境。但放眼长远,公墓制的殡葬方式,事实是适得其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