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,报端屡见有的地方村民毁坏林地、占用耕地,翻新扩大旧墓地,修建占地几百甚至几千平方米的豪华墓、“活人墓”。这些豪华墓地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宝贵土地,破坏了生态环境,而且不利用建设美丽中国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

向传统陋习俗“开刀”并非今日始。2009年,民政部就提出要积极推广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节地葬法,鼓励倡导深埋、撒散、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。2011年更被民政部定为“绿色殡葬推进年”。2016年,国家民政部、发改委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、少耗资源、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。

推进绿色殡葬改革,必须要有钉钉子的精神。积极推行火葬,改革土葬,破除旧的丧葬习俗,节俭办丧事,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国家已经提倡很多年了。为什么时至今日,这项工作很是难以推动,农民的观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转变,很多地方“土葬”还在盛行,甚至出现“沿途风景都被豪华坟墓所掩盖”的现象?关键还是有的地方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,时紧时松,没有做到公平公正,没有“钉钉子”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以抓下去,造成了“反弹”,及至最后“不了了之”。

推进绿色殡葬改革,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。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、党的力量在人民,充分相信群众、紧紧依靠群众、紧密团结群众,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,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、赢得胜利。”特别是像殡葬改革这样一项涉及到每一个群众的事情,尤其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,让他们短时间内转变思想,愉快地接受火葬确实存在不少的困难。必须依靠党员领导干部带头,依靠“和风细雨”的思想工作,以及长期的“潜移默化”的引导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启发群众,用长远利益说服群众,才能切实地把这项工作推进下去,达到殡葬改革节地护绿、移风易俗的目的。

推行绿色殡葬改革,必须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。李克强总理曾指出:“改革不会一帆风顺,因为要触动利益。”改革的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,曲折起伏是必然的。最根本的是,只要改革符合党心民心、顺应时代潮流,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,我们必须坚持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,必须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。譬如,思想先行,党员干部带头,让群众有个接受、理解的过程;保障先行,先建好公益性公园式公墓,让百姓看得见,接受得了;优化服务流程,拓展服务项目,强化人文关怀,为公众提供更多、更优质的绿色殡葬公共服务产品,等等。只有道理讲通讲透,把政策用足用活,把后顾之忧解决,让群众“入心入脑”了,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才能“顺风顺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