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处坟冢,一份怀念,饱含对先人的缅怀,也是世代文化的传承。但在大力推行生态节地葬的今天,又该如何安放对故人的思念?

入土为安,一沓烧纸……过去,以这样的方式安葬逝人。如今,一棵树、一池水,甚至是一张虚拟的“网”……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并以新风俗祭奠逝者。

今年清明节期间,呼和浩特举行海葬、花坛葬等生态节地免费安葬活动,其中海葬活动是首次举行。消息一经发布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
海葬打破传统“入土为安”观念,作为一种新式环保的殡葬形式,可以节约用地,也顺应生态环境发展。随着文明殡葬新风的兴起和殡葬观念的转变,海葬已被越来越多人认可。

据媒体报道,去年5月,烟台举行公益海葬活动,来自全国320户家庭参与活动,其中最远的地区来自呼和浩特。当地民政部门表示,每年海葬的报名人数不断增长,首先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,接受海葬的意识增强,其次生态葬的影响力逐步扩大,市民逐渐接受环保安葬的形式。

此外,高昂的墓地价格也迫使人们转变观念,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殡葬方式。为了将移风易俗,节地安葬更好的推行下去,全国多地举行公益海葬活动,形成常态化。

目前,全国20多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。北京对海葬提供免费安葬服务,并将免费项目延伸到遗体接运等;浙江省所有县出台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,温岭市、三门县对承诺海葬、树葬者将“逝后奖补”改为“生前享有”,开全国先河。

2011年起,内蒙古先后出台《关于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》《内蒙古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办法》等制度深化殡葬改革,实行惠民殡葬,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实施奖补,引导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,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。

数据显示,内蒙古从2013年开始推行生态安葬,截至2015年底已有5000多名逝者家属选择了生态安葬,生态葬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。在落实内蒙古殡葬改革中,呼和浩特、包头、锡林郭勒等地探索节地生态安葬,推动绿色殡葬制度改革创新。呼和浩特已建成公益性墓地近20000座,主要以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为主。包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建成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等生态墓穴3000多穴,对绿色生态节地葬的给予免费安葬。锡林郭勒盟、赤峰市还组织了骨灰撒海、撒草原等不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活动。

2016年,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鼓励市民实行生态殡葬。近年来,内蒙古生态安葬的形式越来越多,生态安葬比例呈上升趋势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宣传和推进,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加强,丧葬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。内蒙古正在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绿色殡葬模式,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