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疫情期间我们控制丧事规模、劝返奔丧亲友,最终参加的不到10人,费用万把块。”前不久,为父亲办完丧事后,象山县高塘岛乡珠门村村民朱云才感慨地说,与曾经的“大操大办”相比,如今办一场丧事能省下十几万元。

殡葬

实际上,丧事从简并不是象山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。2016年4月1日,象山启动婚丧礼俗整治行动,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4月1日,4年间象山通过婚丧礼俗整治共节约社会资金32亿元。

告别沉重的“人情债”!去年年底,该做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之一。清明节前,记者来到象山探访,通过3位见证人的讲述了解象山殡葬改革背后的故事。

象山县婚丧礼俗整治办副主任陈金裕:一纸“禁令”管住关键少数,家里烧柴灶,出门充大佬”“一场人情一月薪,一桌酒宴三分弃”……老百姓口中的这些俗语,就是我们象山以往丧葬习俗的真实写照。

象山人把婚丧嫁娶等送的礼金叫做“人情”。本地民风豪爽,重人情的风俗由来已久。其中又以丧事人情最为厚重、礼俗最为繁缛。按象山习俗,丧事要挑日子出殡,停柩时间短的一周、长的半个月以上,花圈至少几十个,每天要办流水席,一桌动辄三五千元。一份“人情”最低2000元,每家每户一年“人情”开销少则两三万元、多则十几万元。

如此丧葬习俗不仅带来了沉重的“人情债”,还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每逢白事,总有送葬队伍在街边放鞭炮、撒纸钱、做路祭,导致部分路段交通堵塞。

为倡导丧事简办,象山想了很多法子。早在2014年,县民政局就开始推行殡葬改革,县殡仪馆禁止一次性花圈使用,统一在各悼念厅布置可循环使用的绢花花圈、免费供丧属使用,以往上百个甚至几百个花圈从馆内排到馆外的场景不见了。此外,馆内还一律禁止明火香烛和烟花爆竹使用,成功创建了无烟殡仪馆。

移风易俗在馆内树起了新风,在馆外如何破题?象山抓住了“关键少数”——从党员、干部做起。

2016年,象山将移风易俗工作列为县委常委领衔破解十大难题之一,成立婚丧礼俗整治工作领导小组,专设婚丧礼俗整治办,构建县、镇、村三级整治网络,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。我就是这个时候调到整治办的,与民政、公安、城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抽调人员一起办公,负责全县婚丧礼俗整治统筹、指导、督查工作。随后,《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象山县党员、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若干规定》等出台。新规从2016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,一纸“禁令”,让象山人办理丧葬事宜有了“官方标准”。

新规倡导婚丧事简办,对党员、干部操办丧事有明确的量化规定——婚丧宴30桌以内、餐次为一餐,停柩时间不超过3天,送葬车辆10辆以内,禁烟花爆竹、礼炮及封建迷信活动,不收送非亲人员礼金……全县3万余名党员、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,操办婚丧事宜须严格执行“双报告”制度,做到事前报告,事后备案。

万事开头难。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,单靠一纸“禁令”很难管得住,还需要“铁腕手段”加强源头管控、斩断“人情”的利益链。

每天,督导组会对全县治丧事宜全程跟踪指导,对违规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取证。我们还联合民政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民宗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,规范整治殡葬用品市场,摸清丧宴厨师等丧葬从业人员底数,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。为加强移风易俗社会监督,2017年象山增设举报奖励机制,对“党员、干部操办婚丧宴出席人数超过300人”等15种违规行为,举报奖励金最高1万元。

效果好不好,数据来说话。最新数据显示:自2016年4月1日执行新规至今年4月1日,象山共操办婚丧事17392起,执行新规17359起,执行率达99.8%,在全县范围内通报违规操办婚丧事宜33起,57人被问责。

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党支部书记史良法:“毁约”就会取消年底分红,说来惭愧,我们是新规实行后第一个被通报批评的村。2016年4月1日,新规实行头一天,我们村一村民在亲人出殡途中违规做路祭,举行悼念仪式。镇、村相关责任人因此被通报批评。新规实行前,我们村干部入户讲解宣传即将开展的整治行动,但不少村民好像都不太当回事,没想到这下动起真格了!农村丧葬习俗还是因为“面子”,怕排场不够大会被亲戚邻里背后说“不孝”。其实大家也很发愁,办酒的愁花钱多,吃酒的愁人情攀比、甚至有的困难家庭需要借钱充“面子”。这下好了,村里被通报批评,全村人面子都挂不住。

有的村民看到新规对党员干部少摆酒席的严格规定,跑来问我能不能对村里老百姓办酒作出细化规定。于是,我们马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,在当年5月率先拟定“文明婚丧约定书”,抵制讲排场、比阔气、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。

与县里的文件相比,我们村的约定书更细致:针对“办酒难”,规定酒席最高标准800元,菜品数量控制在每桌18至20样,不上鲍鱼、海参、龙虾等名贵菜,限制使用单瓶价格50元以上的酒水、限制桌烟和回礼烟;针对“吃酒难”,我们规定收送礼金不能超过1000元,抵制除礼金外的其他礼品等,礼金簿由村红白理事会专人负责记录,超标一律退回。

为了严格控制酒席标准,我们还根据本地农产品自创菜单、提倡“三自给”:品品自酿酒、尝尝自产菜、吃吃自养肉。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,我们将“文明婚丧约定”列入村规民约,有人“毁约”就会被取消部分年底村集体分红。

约定刚开始实施时,一些丧属不理解,邻居拆台的也不少,认为人情收得少了,之前送出去的有去无回。我跟村干部们多次上门劝说,细细给他们算了一笔账:之前人情虽高但办丧事的费用也高,而现在丧事简办既节省了资金又为象山树文明新风出了一分力,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。经党员、干部带头,新规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,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违规出现,关头村终于摘掉了“后进村”的帽子。

在象山,丧事从简说的不仅是丧葬礼俗简单,逝者殡葬事项办理也更简便了。以往,丧属在伤心之余,还在为逝者繁琐的后事操心——殡葬事项涉及死亡证明、遗体火化、户口注销、待遇停发等方面,需要在卫健、公安、人社、殡仪馆等7个部门单位多次跑。通过近一年的试点,去年7月县里全面推开殡葬事项网上智慧办理系统,我们村也实现了亲人“身后事”,家属零跑腿。

如今,村民家中如果有人去世,只需通知本村网格员通过手机上传逝者身份证,相关部门接收信息流转共享,最快半小时就可以办完全部殡葬事项。同时,系统还会根据丧属上报信息标注治丧地点、出殡路线及安葬地点,方便婚丧礼俗整治和移风易俗工作日常监管。

象山县婚丧礼俗整治义务监督员许玲爱: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循,我是西周镇的一名乡镇企业家,接触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十分偶然。

两年前,县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20名婚丧礼俗整治义务监督员,要求热心志愿服务,敢讲真话、说实情,我一看,这说的不就是我嘛。我平时就一直热衷于助学助困等爱心活动,曾经被评为2016年度“最美象山人”。这几年,我亲眼见证象山婚丧礼俗整治的成效,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——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企业主群体中,仍有存在零散攀比现象。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,带动身边人一起新事新办,于是报了名。

2018年6月,我成为象山首批20名婚丧礼俗义务监督员之一。与我一起的同事们都是各行各业的能人,有县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社区干部、企业代表等。担任义务监督员1年多以来,我们走遍了全县18个乡镇(街道),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,监督各地婚丧礼俗工作落实情况,宣传相关政策法规,收集、反映社会各界对婚丧礼俗工作的意见建议。我还把文明新风带到企业里,带到女企业家的群体中,号召大家一起身体力行。

做义务监督员,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。原先献爱心都是“做好事”、大家笑脸相迎,刚开始去丧属家劝告却像 “做坏人”、有时会被埋怨,后来脸皮越来越“厚”也就适应了。移风易俗这几年变化很大,现在各家婚丧事宜基本上都能按规定简办,偶尔有些细节提醒后也能即时改正。

义务监督时,曾经有一个略显“冷清”的现场让我十分感动。2018年1月,西周镇弘瀛村90岁的老人周华安去世。我来到老人葬礼现场时,现场清清静静——虽然一直有亲戚邻里前来探望,但现场不办酒席,不收“人情”,旁边坐着几位老人正在拉二胡。我一问家属才知道,这几位老人是周老生前一起拉二胡的票友,朋友们听说老友去世,来到现场拉几曲二胡为他送行。

家属说,丧事简办,是遵从周老生前的遗愿。老人当了一辈子医生,生活简朴,象山开始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后老人很支持。他生前曾经告诉子女,现在人情越来越高,年轻人都要吃不消了,更别说一些没有收入的老人。周老的妻子2016年离世时,丧事由周老操办,也是一切从简。

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循,人们行为改变的背后是婚丧礼俗观念的转变。随着旧俗逐渐消逝,象山人逐渐意识到,“人情”代表不了亲情、友情,真情也不在于“人情”的多与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