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文化中,关于死亡是隐晦与禁忌的,代替死亡的词汇便有很多,因此年轻时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去认识和思考死亡。但死亡是从出生起就注定的,对于它的恐惧与焦虑植根于基因的本能中,我们遭遇的迷茫与困顿也多来自于此。

去看看那些逝去的人,和他们的墓碑聊天,去认识死亡,认识自己的恐惧,认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,是一个不错的法子。

万安公墓是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,建于1930年。从民国到当代,沉睡在这的,有籍籍无名的普通人,有李大钊等革命先烈,有段祺瑞这样的军政显要,也有启功和曹禺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家。

北京万安公墓

一路看了几十个墓碑,从风雨斑驳的民国旧墓到鲜花围簇的新刻石碑,背后镌刻着墓志铭的,一直都是少数。大多数的墓碑,都是用隶书刻着姓名与生卒日期,最后是儿孙的姓名,背面空荡一片。

很多民国时的旧碑已经字迹斑驳、残缺断裂,显是很久无人祭奠了。隔着数十年的战火烽烟,世事变迁,他们的后人如今又在哪呢?

有时候会不甘心的用手机百度墓主人的名字,期冀能够搜寻出来什么,了解他们曾经的存在,但都毫无结果。

似风中扬起的尘埃,一吹,便散了。

北京万安公墓景观

那些刻着墓志铭的石碑,是普通墓主人述说自己一生最直接也近乎唯一的渠道。

刻在墓碑上的,是写墓志铭的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。阅读墓碑,我们能知道是在死亡面前,对于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。

一个叫做郭美兰的7岁小姑娘,1933年因猩红热逝世于北平医院。

说起来发现这个墓碑很有缘分。她的墓位于李大钊纪念堂门口附近,园区新规划中栽种了冬青树做围栏,却正好刻着墓志将铭的墓碑正面挡在了树后,正常路过时很轻易便忽略过去。

但是第一次经过那里,莫名的,很想知道树影茂密后掩映着的墓主人,便特地从背后绕了进去,发现了这篇很感动的墓志铭。

碑文初看寻常,述说了小姑娘仅7年的出生与离世、生前的聪慧可爱以及父母的追思疼爱,但看到她的父母写着“女孩亦当读书自立”,便走不开了。

万安公墓几近百年,清灵淡幽、碑石文脉,有松竹之幽、兰荷之雅,枝头栖鹊、片山块石,多有野致。名流汇集,名人墨迹遍布,尽显丧葬文化之博杂,贵为人文纪念之遗存。

万安公墓环境

以上就是一个去万安公墓所感的他,让他认识到,自己为什么而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