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名人都葬在北京南口天寿陵园,这其实是有原因的,下边听小编慢慢和你说。

北京南口天寿陵园

从天寿山主峰沿其山脉逶迤向西稍南,便是昌平的南口镇。天寿陵园位于南口镇的西边,天寿山山脉的南麓。在定陵的珍宝馆有一幅十三陵的总体分布图,在陵区的西南部标有两个村名:檀玉村、华塔村。如今的天寿陵园就建在这两个村庄的中间,东为檀玉村,西为花塔村。由此可见,天寿陵园的所在地在明朝时属于皇家陵区范围之内。

天寿陵园于1997年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,2002年10月正式建成。据天寿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,该陵园相继聘请香港、台湾和大陆的数位风水大师进行墓址选择,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,最终选定了现在的天寿陵园所在地。当时选择墓址的详细情况已不得而知,历经约600年后的风水术理论大概也应在“宗庙法”和“江西法”的基础上,吸收、融进现代科学知识而有所改进、发展,但天寿陵园毕竟建在天寿山下,属明十三陵辖区,又定位为皇家陵园风格,所以各位风水大师在选择天寿山公墓地址时,除去要满足现代人们对殡葬的要求和区别于帝陵的“人民公墓”特点外,我想当年“江西法”卜选十三陵所注重的“龙、穴、砂、水”等“吉壤”判别标准也是一定要顾及的。

天寿陵园景观

天寿陵园与十三陵的各陵相似,也以山脉作背景。正对陵区的左侧为檀玉山,右侧为花塔山(分别以其前的村庄得名),与天寿山一脉相承。按在山前建陵的一般要求,陵后主山应有“玄武垂头”之貌,“垂头,言自主峰渐渐而下,如欲受人之葬也”(郭璞《葬书》及元郑谧注)。檀玉山和花塔山确是由北至南,从高而低,山势倾斜的角度越来越趋于平缓,自然形成垂伏而未有高昂的走势,绝不另人有“拒尸”、“不肯受人之葬”的感觉。就是在这方圆600余亩、由南向北、缓缓而上、高低不平、错落有致的山坡上建起了与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相匹配、与古都文化气质相融合的人民公墓——天寿陵园。

南口天寿陵园

天寿陵园依山面南而建,中轴线南北延伸,东西建筑对称。山门前空间开阔、磅礴大气。陵区中轴线上的第一建筑为普度桥,桥分三道,桥面及护栏全部为汉白玉石料制成,桥面宽阔,略呈拱状。普度桥下即为玉带河,河东西走向,南北约有20余米宽,河水清澈、平静,映桥、映山、映天、映树。河、桥,看上去自然、和谐。走过普度桥,就来到了被称为“照壁”的天寿陵园山门前。照壁东西约有80米长,东西两端的墙壁略向南合拢,中间四个方型壁柱组成了通向陵区的三扇大门(并未安有可开或关的大门),居中大门宽大,门上端有“天寿园”三个字(由前国家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,草体),蓝地、金字,在红墙金瓦的衬托下甚是醒目。

通过上边的介绍,你对天寿陵园大概有个了解了吗?还可以拨打网站400电话免费预约专车去实地查看。